首先,当然是因为它极其适合我们低幼段的宝贝——“人类的幼崽”们。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绘本,更是一本处处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游戏书”。
如果你刚好有一个正值 0~3 岁的宝宝,你可能会比教育专家还确定,你的“人类幼崽”正处于一个狂热地热衷于自我发现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自我”既是他 / 她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小小边界线。见识世界与自我成长,在小小宝这里是融为一体的。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地抓握,每一口吃进嘴里的甜咸滋味,都堪比人类的太空行走,那每一抓、每一味都是一记重要的自我确认,标记着他们的成长。
按照人类学的说法,人类的“幼崽”当然是爱听故事的,远祖围火而歌的记忆,也在他们的睡前故事里涌动。只是“人类幼崽”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尚不足以支撑他们安静地聆听大段的故事,“卷力”十足的大人为此“相当头痛”,只觉得小孩子的心智是短的、散的,没有能力进行沉浸式阅 / 听读。其实小孩子一样有非常好的“专注力”,只是这个世界对他们而言太过新鲜,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他们新的“专注”对象,他们的神经元真的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长——因此,一本更适合他们的书,不是能够提供完美的沉浸式“阅读”的故事,而是能够提供完美的“沉浸式”阅读的故事,既然人类的幼崽会不停地从我们以为的完美“故事”中跳出,那我们就应该提供给他们一本可供随时跳出的“完美”故事书,让他们以随时跳出的姿态一直沉浸其中!比如这本特别方便“沉浸”的《跳跳藏》。
没错,它完美地匹配着“人类幼崽”的阅读节奏,不停地抓取他们的注意力,又不停放虎归山。更美妙的是,一旦“人类的幼崽”发现,阅读可以从他 / 她翻开的任意一页开始,他 / 她就已经在享受阅读带给人类的自由快意与发现的惊喜了——同一本书,但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全新的,这与他们大量、反复“消耗”绘本的行为十分契合。
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个:蓝点点、黄点点和长睫毛的红点点,他们像人类的“幼崽”一样活泼好动,喜欢在书页间跳来跳去,每个点点都有自己的故事 / 游戏线。每一页阅读,都需要“人类幼崽”的充分参与。三个点点不停地遇到麻烦,故事不停地被迫中断又接续,中断又接续,整本书给人的阅读感受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畅快,而是“道阻且长”的中断与回旋:提问与回答,寻找与发现,麻烦与解决,解决与复现,像极了这个年龄段宝贝与世界的交流方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与发现,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大人的提问,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解决遇到的麻烦和问题,一路收集小小的成就勋章。借由这种回环往复的故事 / 游戏结构,《跳跳藏》一遍一遍地替我们对宝贝的行为做出即时的鼓励与肯定,一点一点地帮孩子构建起最初的信心,协助他们确立自我。
自然,对大一点的宝贝(4~6 岁)来说,上述亲子陪伴下获得的自我确认与成长印记,是完全可能通过自主阅读 / 游戏获得的。而这本书真正的迷人之处在于, 无论对哪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它都是一本“敞开”的书——《跳跳藏》就像一个神秘、绅士的创作邀请,每一位小读者 / 游戏者同时也是故事 / 游戏的创作者。任何时候,只要翻开书,他 / 她就可以开始讲述属于自己的点点大冒险故事。他 / 她当然可以按一条线一口气读完某个点点的故事,接下来再从头开始另一个点点的冒险,以此建立长线的阅读习惯;但也完全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掉转心意,改读其他点点的故事,没错,它对孩子非常友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呵护宝贝们的阅读兴趣。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思维力将被允许像三个点点一样,在书页间随意跳跃、躲藏,随时等待完型,形成新的故事逻辑,宝贝的思维力、表达力、逻辑组织力都将因此受益。在这本书里,目的是次要的,探索是主要的;教育是次要的,发现是主要的;阅读是次要的,游戏是主要的。这些参数的设定确保了本书的角色,它是一位可亲可爱的伴读者,不是面目威严的说理人;它是耐心的,允许孩子不停地创造;它是宽容的,允许孩子随时随地改变想法,甚至反悔!它不焦躁,不僵化,不是只会指向唯一出口、虚张声势的稻草人。更棒的是,没有人可以在这里宣称,只有一种读法是正确的。更开放平和的心态、更多元有趣的想法、更坦荡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 / 游戏的同时就深植孩童心底,成为他们成长的氧气,和认识世界的土壤与底气。
千万不要小看“结构”的力量,想想孩子们最熟悉的“文学形式”——那些陪伴他们走过漫漫长夜、消磨过游戏时光的童话吧,“人类幼崽”的三观就是在这些数量庞大的结构模块中逐渐体悟、站立、搭建起来的。
这本书的画风也非常有趣,翻开飞满昆虫的那一页,你会发现,插画师拥有卓越的写实功力,请你仔细看那些展翅的小家伙,蜻蜓的颜色非常漂亮,它们的翅膀雾蒙蒙的;蜜蜂的翅膀同样是半透明的,却有着漂亮的几何花纹;蝴蝶的羽翼算得上浓墨,花饰也有了厚重感;而甲虫翅膀的线条是硬朗的,如果你有过徒手捉住七星瓢虫的童年过往,你甚至会因为这对相当有质感和廓形的翅膀再次回想起小瓢虫在你手心中小心爬行、几欲振翅的感觉,继而听到它决意离你而去时鼓翅的“嗡”声。在这个被“元宇宙”概念笼罩的当下和未来,人类对虚拟现实的热情冷淡了我们与自然的根底连结,这样写实的笔触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为孩子洞开通往博物学的大门了。像法布尔《昆虫记》那样,来自亲身守候、耐心观察的博物学,不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传统,也是孩子跟自然建立内在连结的气口。
有一个非常遗憾但成人却不得不面对的实事,如果不借助纪录片,我们似乎很难再次体悟大自然的精微与神奇,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哈利·波特》是怎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瑰丽的魔法世界!请记住那种感觉,对“人类的幼崽”来说,这个世界就如同我们第一次见到沃格霍茨一样,本身就自带魔法。当蚂蚁晃动手臂举起沉重的食物,当蜻蜓在水面低飞悬停,当睁着眼睛睡觉的小鱼因为一粒投石倏忽而走,当破壳儿而出的小花龟怯生生露出脑袋奋力爬行……自然界里每一个小家伙的寻常举动,都值得你和“人类幼崽”的一声“哇”!或许,现在你就可以放下书,带着“幼崽”走进人类的后花园——让他 / 她在大自然中手舞足蹈地“望闻问切”,探看远山近水、呼吸泥土芬芳,感受书页里昆虫的振翅、草叶的柔软,调用五感,体会生命的魔法。
对身边物品的认知和熟悉,是“人类幼崽”进入社会、适应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插画师对这类物品的关注度极高,但她的分墨非常有趣,在那场“公主”和“王子”的舞会上——注意:借用现实主义文学的批评概念,插画师在这里进行的可是一个标准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她用区分度更高的“鞋子”作为性别标识,将高跟鞋设定为长睫毛红点点的舞会专属,将绅士的布洛克鞋给到舞会上的“王子”蓝点点,而对两个点点的着装则全部留白,一墨不着。这样缺乏完整轮廓的画法显然不够“具体”,却为 4~6 岁的孩子提供了极大的色彩想象和图形完型空间。而对 0~3 岁的宝贝而言,读懂标识,区分指代,恰恰是对他们抽象能力的一种引导和提升。
一如针对“人类幼崽”特别设计的锻炼专注力的其他书籍,《跳跳藏》也有“找出指定物品”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是,它将这种“找出”进一步立体化了,不但要“找出”,还要进一步做出“规定动作”才能完成游戏,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幼崽”的参与感,找到的东西是书里的,做出的动作却是现实的,比如拿纸巾给书里的甲虫擦鼻涕——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模仿,是对妈妈平时给自己擦鼻涕举动的完美复刻,对“人类的幼崽”来说,这样的模仿太诱人了!而这种“我也能照顾甲虫,我长大了”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书页间激动着“人类幼崽”的幼小心灵。
如果你认真读一遍这本书就会发现,它像“人类的幼崽”一样充满了不同的情绪,适应每一页点点情绪的角色扮演,是读 / 玩好这本书的关键。比如,当你看到黄点点叼着奶嘴睡觉的画面,你要真的相信书页上的话——
如果你想跟宝贝一起玩,一定要比他 / 她还投入、还“抓马”——别忘了“人类的幼崽”是顶顶聪明、顶顶会察言观色的族群——你先要大吃一惊,再表情夸张地把声音放轻,然后同他 / 她一起蹑手蹑脚地慢慢慢慢合上书页,以便让“房间”里的光线渐渐暗下来——对了,别忘了在把“门”完全掩上前,提醒宝贝关注右下角的页码,这样,你就可以跟他 / 她一起跳去下一个新页码了——而一旦离开这一页,你们就获得了重新大声说话的权利——别以为这样做毫无意义,如此“沉浸”地阅读,正是“人类的幼崽”习得教养礼仪、滋生同情心、同理心的温床。
近年来,随着绘本价值的被挖掘,游戏绘本的重要性也在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绘本形式,游戏绘本,是绘本大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宝藏成员,拥有不停被发掘的读 / 玩法,到底能掘出怎样的宝藏,如何才能不认玉为石,还要看我们对“人类幼崽”的尊重度,毕竟,在自然界,我们是养育“幼崽”时间最长的种群。